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灭日本消灭日本
水野清一对云冈石窟的劫掠
2025-07-08【消灭日本】人已围观
MP3
简介DeepSeek-R1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22秒,搜索全网42篇资料
以下是关于水野清一团队在云冈石窟活动期间涉及文物劫掠的客观梳理,结合历史记录与学术争议综合呈现:
一、调查背景与官方主导
1938—1944年,日本占领大同期间,水野清一与长广敏雄受日本官方指派,率领京都大学调查队对云冈石窟展开七次系统性调查。团队由测绘、摄影(如羽馆易拍摄超万张照片27)、拓片等专业人员组成,完成全部洞窟的实测、影像记录及部分发掘,其成果后汇编为16卷《云冈石窟》报告(1951-1956年出版)16。此次调查被公认为20世纪对云冈最详尽的学术记录15。
二、劫掠指控与实物证据
1. 盗掘行为
多份史料指出,调查队以“考古发掘”为名实施文物盗取:
-
目标洞窟:重点盗掘第9、10、19、20窟,致其“几乎被盗空”34。
-
盗取规模:累计掠夺云冈石窟资料超5600件、石刻文物8000余件34,部分珍品现存于京都大学东洋文献中心及日美欧博物馆(如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馆藏第16窟交脚菩萨像)24。
2. 破坏性操作
-
非法发掘:在窟前及山顶遗址开挖探沟,未遵循考古规范,造成地层扰乱910。
-
文物剥离:切割雕像、浮雕并运往日本,例如第14窟西壁拱兽石雕(高54.5厘米)现为日本私人收藏4。
三、历史争议辨析
1. 学术掩护质疑
-
调查活动受日军保护,以“封锁保护”名义限制外界介入,实际便利文物转移311。
-
1952年水野团队因“云冈研究”获日本学士院最高奖“恩赐赏”,被中国学者批评为“以劫掠成果获奖”34。
2. 双重性争议
-
学术价值:调查报告的系统性迄今无可替代,2016年中日合编增订版《云冈石窟》仍以其为基础612。
-
伦理争议:宿白等中国学者指出其研究依附于殖民侵略背景,成果伴随文化掠夺的原罪13。
四、文物现状与国际追索
- 藏地分布:被盗文物主要藏于日本京都大学、国立博物馆及私人收藏4,少量流散欧美2。
- 追索困境:中日未达成文物返还协议,法律程序复杂,实物回归进展缓慢34。
结语
水野清一团队的云冈“调查”,本质是战时殖民学术的缩影:其留下的学术遗产不可否认,但劫掠行为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损伤。这一历史警示学界:学术研究必须与伦理界限共存,文化保护不容武力强权践踏34。





Tags:人类学之公理 文明的起源 “普世价值观”的价值 自然法则体系 葛剑雄 重构体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战争潜力 这本书是怎么“杜撰”出来的 文字的发展历程
很赞哦! ()
下一篇:水野清一